从机场霸屏到丁禹兮代言,比音勒芬的年轻化困局咋破?
发布时间:2025-10-06 01:18 浏览量:3
95后李希玥每次在首都机场候机,都忍不住盯着那些印着“Biemlfdlkk”的衣服犯嘀咕:“满机场的比音勒芬到底是谁在穿?”
后来她才搞明白,穿这牌子的大多是肚子有点肉、讲究“宁静致远”的中年大哥,这牌子甚至还得了个“叔圈天菜”的外号,听着就跟大叔们的气质特别搭。
比音勒芬能在叔圈火这么久,不是没道理的。
你看那些大叔常穿的“小领T+直筒休闲西装”,看着低调但显利落,尤其是5厘米的小领设计,还能显脖子长,遮肚腩的效果也比不少牌子好。
本来想这就是个普通商务男装,直到查了数据才发现,它从2011年到2023年连续13年营收、利润都在涨,毛利率更是飙到快80%,比爱马仕、LVMH这些国际大牌还高,难怪有人叫它“衣中茅台”。
很多人以为这是个洋牌子,其实它是实打实的本土货,总部在广州番禺,创始人谢秉政是温州人。
早年间他靠卖徽章、练习册赚了第一桶金,后来转做服装,1997年还拿下过华伦天奴、圣罗兰的代理权,眼光确实毒。
2003年他正式注册了比音勒芬,一上来就选了高尔夫这个细分赛道,门店专开在机场、高铁这些大叔们常去的地方,还赞助了中国国家高尔夫球队,把“高端”的标签贴得牢牢的。
2016年这牌子还上了市,成了“中国高尔夫服饰第一股”,叔圈市场算是被它吃透了。
不过有意思的是,一份数据显示,近八成比音勒芬的VIP用户根本不打高尔夫,最多去练习场挥两杆。
很显然,他们买的不是高尔夫装备,是这牌子带的“圈层感”,穿身上就像告诉别人“我是有身份的商务人士”。
这群40岁以上、月薪3万多的大叔,对价格不敏感,认定了这是“高端大牌”就会一直买,还会拉着朋友一起,比音勒芬能赚钱,全靠这群忠实粉丝撑着。
李希玥后来翻自家衣柜,看到两千多的Polo衫、八百多的短裤,终于懂了:“这定价能不赚钱吗?”
但大叔们的消费力再强,也架不住市场变了。
这两年老牌男装日子都不好过,2024年服装类零售额就涨了一点点,高净值人群也不爱买传统奢侈品了,转而去搞旅游、康养。
比音勒芬也感受到了压力,2024年营收过了40亿,利润却从9亿多降到7亿多;2025年上半年营收还在涨,利润又跌了不少。
很明显,光靠叔圈已经不够了,它开始琢磨着抢年轻人的市场。
为了吸引年轻人,比音勒芬先从最基础的改起,把那串没人能念对的“Biemlfdlkk”改成了“Biemlofen”,总算不用再让年轻人对着logo犯难。
接着又换了代言人,之前找的是79年的吴尊,现在换成了95后的丁禹兮,还拉来胡一天、李兰迪这些年轻艺人合作,甚至推出了户外系列和女装,摆明了想撕掉“中年专属”的标签。
内部也动了大手术,2025年4月,谢秉政31岁的儿子谢邕接了班,成了新总经理。
要知道之前的总经理申金冬在公司待了22年,原定任期到2027年,这么早就换帅,看得出比音勒芬想“年轻化”的决心有多迫切。
渠道上也没落下,加大了线上投入,2025年上半年电商收入涨了不少,占总营收的比例也突破了10%,还搞了社群营销,跟哈佛大学、故宫宫廷文化做联名,甚至喊出“掀翻西方时尚定义”的口号,想靠民族情怀拉近距离。
本来以为这些操作能让年轻人买账,结果看社交平台的反馈,事儿没那么简单。
小红书上不少人吐槽“比音勒芬比斐乐、MalbonGolf还贵,凭啥?”“设计太土了,同价位选卡拉威不香吗?”就连丁禹兮的粉丝都直言“哥哥代言的产品都买了,就这衣服实在不合适”。
虽说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新增会员里80后、90后占了七成,小红书粉丝近一半是24岁以下,但说实话,这些数据跟年轻人的真实反馈对着干,大概率是“关注不等于购买”。
年轻人买衣服更看重设计、实用和性价比,比音勒芬那套“靠符号撑场面”的玩法,在他们这儿根本不好使。
年轻化没完全成,比音勒芬又整了个大动作,直接把自己推上了风口浪尖。
2024年6月,它宣布要花不超过23亿建总部大楼,这钱差不多是公司三年净利润的总和。
要知道比音勒芬一直走“轻资产”路线,只做设计、运营和渠道,生产、运输都外包,这也是它能保持高毛利的关键。
突然要砸这么多钱盖楼,外界自然不理解:“又不搞生产,建这么贵的总部干啥?”
这事儿一出来,市场直接用脚投票,三个月里股价跌了近一半。
大家难免会想起2023年李宁建大楼的争议,生怕比音勒芬也跑偏。
后来品牌解释说,新总部要建高端面料研发中心和智能生产车间,想提升研发和生产能力,这理由没怎么让人信服。
毕竟之前比音勒芬的研发投入就不算高,2023年研发费用增速还有20多,2024年直接跌到1.8%,全年研发费用才1.26亿,还没广告费多,2024年年报连专利数量都没披露。
一边喊着要搞研发,一边又把钱砸去盖楼,这操作实在让人摸不着头脑。
更麻烦的是,它原本的高尔夫赛道也不好走了。
之前比音勒芬在专业高尔夫服饰市场的份额能到82%,后来FILA、迪桑特这些牌子进来抢市场,份额跌到了69%。
无奈之下,它又盯上了羽绒服赛道,2025年跟中国国家地理合作,在新疆赛里木湖推出了新款鹅绒服,定价3500到6000元,直接跟波司登、高梵、加拿大鹅这些老牌选手正面刚。
但这赛道里的对手个个不好惹:波司登做羽绒服这么多年,高中低价位都覆盖了;高梵连续三年都是高端鹅绒服的榜首;迪桑特和加拿大鹅有国际影响力和技术沉淀。
比音勒芬想靠“中国国家地理联名”突围,怕是有点难。
谢秉政倒是挺乐观,说“要走自己的特色路”,但说实话,特色不是喊出来的,得靠产品说话,6000元的羽绒服要是没过硬的设计和技术,年轻人不会买账,大叔们也未必愿意换口味。
比音勒芬这二十年,算是踩准了中国中产崛起的风口,靠大叔们“为身份买单”赚得盆满钵满。
但现在消费迭代了,年轻人成了主力,它想转型却没摸准脉:换logo、找年轻代言人只是表面功夫,没解决设计土、性价比低的核心问题;花大价钱盖楼却缩减研发投入,更是抓错了重点。
未来它要是真想突破“叔圈”局限,得少搞点营销噱头,多在产品上花心思,要么把设计做得更符合年轻人审美,要么把价格落到实处,要么在面料、工艺上做出差异化。
不然就算再换多少代言人、搞多少联名,6000元的羽绒服还是没人买,“攻略年轻人”也只会是句空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