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潮里最热的产业,羽绒服利润链的温度差
发布时间:2025-10-29 18:02 浏览量:4
十月未尽,寒潮先至。北方多地气温骤降,0℃线抵达华北中部。央视网报道,北京各大商场的羽绒、羊绒类商品销量成倍增长,棉被填充量普遍从4斤增至6斤。10月上半月,销售额同比下滑17%,寒潮一到立刻反弹转正。线上平台同样热闹——暖被机、即热饮水机、烘干机销量同比增长超200%。消费者的“御寒焦虑”让零售端迅速升温,但在产业链的另一端,更真实的利润流向正在悄然重排。市场的热度在零售端迅速点燃,而温度真正的起点,却来自供应链的深处。
寒潮提早,羽绒产业提前“入冬”今年的冷空气来得又猛又急,也让整个羽绒产业提前进入旺季。往年10月,羽绒厂多已完成交付,而今年返单仍在增加。广东湛江吴川、安徽六安等地的羽绒加工厂满负荷生产,分毛设备昼夜轰鸣。企业负责人直言:“去年这个时候早停工了,今年订单还在追加。”
来自羽绒金网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10月28日,90%白鸭绒价格报562.48元/公斤,较9月底上涨约18%,同比上涨5.01%,为近一年高位。过去一个月平均价518.04元,波动区间高达86.9元。价格曲线几乎与冷空气同步上扬,羽绒产业的生产节奏被彻底打乱。
消费端降价,原料端涨价羽绒服的零售价格在下降,但制造成本却在上升。根据京东×魔镜最新发布的《2024秋冬服饰潮流趋势白皮书》,今年秋冬线上服饰整体规模仍在扩张,主流电商平台服饰总规模已接近6000亿元,其中羽绒服、户外鞋服、女装、男装继续领跑增长。京东平台上,秋冬服饰成交保持高单位数增长,“保暖外穿”与“品质内搭”成为消费关键词。对消费者而言,这是一场“价格回归”,但对品牌而言,却是一次利润重分配。
白鸭绒、白鹅绒、棉花、羊毛、涤纶等保暖原料自2024年以来全线上涨,其中羽绒同比涨幅达30%至40%。以一件填充200克白鸭绒的羽绒服为例,仅原料成本就超过百元。品牌端为了维持销量不得不让利,利润空间被严重挤压。小作坊缺乏议价能力,陷入低价竞争甚至造假;大型品牌依托供应链整合和规模化采购,反而在波动中稳住阵脚。
鸭鸭羽绒服就是其中的代表。2023年销量超3000万件,GMV超过200亿元。凭借规模化集采和与头部供应商的长期合作,鸭鸭在原料上涨周期中依旧保持稳定毛利。全系产品采用90绒填充,品质高于行业标准,在价格带回调的背景下,凭借“高性价比+高稳定性”站稳中端市场。
在利润被重塑的背景下,不同品牌开始走向分化。
高端讲故事,大众拼体系:品牌的三重突围路径羽绒服市场的品牌格局正重新分化。波司登维持“国际化”路线,通过登陆米兰、巴黎时装周继续对标国际高端,高梵则凭借“黑金鹅绒服”和“非遗云锦系列”,在科技与文化融合中开辟高端赛道。而鸭鸭以供应链协同和集采能力打穿中端价带,成为行业中利润最稳定的“中坚层”。
这三类品牌代表了中国羽绒服产业的三种路径:波司登靠品牌溢价和国际曝光维持市值;高梵用文化叙事和技术专利进入高端;鸭鸭靠规模效率稳固销量。而在更下沉的市场,雪中飞、冰洁等品牌继续以渠道覆盖与性价比作为防御壁垒,在三四线城市维系稳定现金流。
不论路径如何分化,它们的底层支撑都离不开中国制造业的羽绒产业链。常熟、桐乡、吴江等地构成了羽绒服制造的“铁三角”,桐乡波威为 The North Face 代工鹅绒冲锋衣,常熟古里制衣为优衣库供货轻量羽绒服超200万件,江苏金辰则长期服务 Canada Goose、Moose Knuckles 等国际品牌。无论品牌讲什么故事,最后的利润结算都离不开这些生产线。
天眼查数据显示,仅在常熟、桐乡、吴江三地,与“羽绒服制造”“服装代工”“充绒加工”相关的企业注册数量就超过1,800家,其中存续状态企业约1,420家,近五年新增企业年均增长11.3%。更值得注意的是,超120家企业的股东或高管信息中同时关联波司登、鸭鸭、高梵等国产品牌,显示出高度重合的供应链网络。这种“品牌—代工”一体化的企业图谱,正是中国羽绒产业抗波动能力的底层支撑。
出口下滑,结构性利润上升从出口端看,中国羽绒产业仍处在调整期。2024年中国羽绒行业出口总额约22.4亿美元,同比下降约14%,但降幅较上一年度收窄10.2%。其中,羽绒服装出口额约11亿美元,占比49%,仍是出口主力;羽绒寝具出口小幅增长,占比约19%;原毛出口额达6.8亿美元,同比增长近一成,占比约30%。
结构变化比数据更说明问题。低附加值服装类出口仍在收缩,而高附加值的原料与寝具出口保持韧性。更值得关注的是,单位出口均价上升约6%,说明尽管总量下降,但行业利润率正在修复。与此同时,进口端显著增长——2024年行业进口总额约13.3亿美元,同比增长35.4%,其中羽绒服装与原毛进口占比超过九成。得益于进境羽毛通关监管改革政策,原毛进口量首次突破4万吨,反映出中国制造企业正在通过“全球采购”稳定原料供应。
这种“出口量降、单价升、进口旺”的结构性转向,意味着中国羽绒产业的竞争焦点正从“规模”转向“效率”。上游企业通过自动充绒、智能缝制和AI质检技术提升良品率,制造环节集中度提高,议价能力随之增强。寒潮带来的短期需求只是放大效应,真正的趋势是利润链正在向拥有技术和供应链优势的企业集中。
最后羽绒服行业的温度差,正在被重新定义。消费者看到的是价格下降,品牌感受到的是利润收紧,而制造业感受到的,是订单回暖与成本上升并存的复杂现实。寒潮让人裹紧羽绒,也让上游产业重新活跃。
今年冬天的故事,不只是商场的打折与爆款,更是供应链的韧性与再分配。寒潮可以让温度骤降,但制造业的热量,正在积蓄新的动能。而真正决定行业走向的,不是气温变化,而是产业能否在寒潮之后依旧保持热度。
本文来自 “商业不许冷”,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