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负1亿巨债,关店700家!靠一件羽绒服绝地求生,如今被雷军看中

发布时间:2025-11-13 18:24  浏览量:2

2025年11月,刚捧走胡润百富榜“增长王”的雷军,给消费圈扔了颗惊雷,他的顺为资本,砸钱给了一个叫高梵的羽绒服品牌。

不是科技新贵,不是新能源黑马,偏偏是件冬天穿的羽绒服。更颠覆认知的是,这个品牌的老板吴昆明,十年前还是个背着1亿巨债、关了700家店的“行业弃子”。

科技大佬与草根老板的牵手,听着像励志爽文。但扒开这件羽绒服的针脚,藏着的不只是一个人的逆袭,更是整个服装行业的虚伪与真相。

1992年的福建晋江,18岁的吴昆明正把布料往满是化学药剂的洗衣机里塞。水洗工的手泡得发白,可他比谁都精,摸布料质感,记颜色变化,别人混日子的活,他硬生生做成了“面料必修课”。

晋江的空气里都飘着生意经,吴昆明从三轮车推销员做到品牌代理,很快摸清了行业门道:“一件羽绒服,贴个牌价格翻三倍”。这个发现没让他钻空子,反倒扎下了做品牌的根。2003年,他成了全国十大金牌代理商,手里攥着五六亿业绩,风光无两。

但春风得意最容易踩空。2004年创立高梵后,吴昆明犯了所有暴发户式老板的通病——把品牌等同于“明星+高价+高端商场”。他搞“高梵之夜”请明星站台,把羽绒服卖到两三千元,塞进燕莎、东方商厦,却忘了最基本的产能把控。

订单爆了,货交不出,代工厂的残次品堆成山。一夜之间,五六亿业绩变成1亿巨债。吴昆明卖光资产,给债主写满欠条,最惨时在空办公室里盯着窗外,连回晋江当水洗工的念头都有了。这哪是创业失败,分明是被“品牌幻觉”结结实实上了一课——没有品质托底的品牌,就是空中楼阁。

真正的转机,来自一次“破罐子破摔”。2009年听了马云的课,吴昆明关掉所有线下店转做电商,可两三千元的定价在线上根本没人买。库存压得喘不过气,他咬牙把成本七八百的羽绒服,299元清仓甩卖。

本想清完跑路,结果卖爆了。2019年销售额冲至20亿,这个数字打醒了他:不是消费者不买账,是行业把“高端”做歪了。彼时的羽绒服市场,要么是加拿大鹅、Moncler的万元“智商税”,要么是千元以下的劣质货,1000-5000元的中产市场,全是空白。

吴昆明这次学精了。他砍掉占70%销量的鸭绒线,all in高端鹅绒服,用黄金产区的飞天鹅绒,配汽车安全气囊级别的缝纫线,把研发投入砸到6%-8%,是行业平均水平的6倍。他不玩情怀,只讲参数,把羽绒服当成手机做,蓬松度、保暖性、工艺细节,明明白白摆出来。

这一手,直接扒了行业的遮羞布。多少品牌靠着明星代言、营销噱头卖高价,核心面料却偷工减料?多少“高端”产品,成本里一半是广告费,一半是品牌溢价?吴昆明用“三分之一价格对标国际大牌”的路数,戳中了中产的痛点:我们要的不是logo,是“贵得值”。

雷军的投资,看似意外实则必然。2025年的奢侈品市场遇冷,加拿大鹅营收几乎停滞,而国产品牌在2000-5000元区间的份额,从2020年的15%涨到28%。消费分级的时代,“性价比高端”才是真风口。更重要的是,吴昆明身上那股闽商的韧性,从水洗工到负债老板,再到年销50亿,摔得越狠,爬得越稳,这正是资本最看重的“反脆弱性”。

但逆袭神话背后,隐忧早就藏不住。黑猫投诉上,高梵的跑绒、开线问题堆成山,说好的“高端”频频掉链子;线下门店刚起步,连SKP的门槛都没摸到,跟波司登的三千多家门店比,根本不是一个量级;既要跟鸭鸭、波司登抢羽绒服市场,又要跟凯乐石拼户外赛道,双线作战的压力迟早会爆发。

吴昆明自己也清楚,高端化不是喊口号。他砸专利、拓童装、冲米兰时装周,试图用技术和市场宽度补品牌底蕴的短板。可品牌这东西,就像羽绒服的蓬松度,得靠时间慢慢“养”,不是资本一砸就能立起来的。

从晋江的水洗工到雷军看中的创业者,吴昆明的21年,是给所有想走捷径的老板上的生动一课:商业的本质从来不是投机取巧,而是把产品做扎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