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企CEO:欧洲当前最严峻的挑战,是中企已经不再模仿我们了
发布时间:2025-11-15 18:49 浏览量:1
“欧洲当前最深刻的危机,是中国已经不再愿意复制我们的模式”。
这是法国乐天首席执行官塞德里克·杜福尔的一番言论,让一大堆欧洲人听了五味杂陈。
起因是这样的,中国快时尚品牌希音在巴黎BHV商场设立其首家固定门店,结果引发了街头示威和舆论争议。于是杜福尔就指出,欧洲各界对希音的争议完全偏离了方向。真正的危机隐藏在这场争议的背后,中国企业已经走出了自己的创新之路。
希音入驻的巴黎BHV坐落于商场六层、占地逾千平方米,并于11月5日正式营业。清晨时分,商场主入口便已排起长龙,至正午时分,等候队伍更是延伸至整条里沃利大街。
但迎接这家中国品牌的并非只有热情的消费者。原因很简单,希音在法国现在做得越来越强,导致法国本土品牌已经无力招架。
于是在开业当日,法国财长就表态考虑暂停希音的线上业务。巴黎市长公开表达了深切忧虑,认为这一决定与巴黎倡导的“可持续本地商业”理念存在冲突。
更有近八万民众参与线上联署抵制希音入驻BHV,多个法国知名品牌包括Agnès B.、Rivedroite及SMCP集团旗下品牌纷纷从该商场撤柜,以示不愿与希音同场经营的立场。
面对希音的迅速崛起,欧洲企业显得无所适从。
他们只看到了表面现象——具有竞争力的价格、丰富的产品线,却未能领悟其背后的商业模式革新。
希音构建了一套独特的运营体系。依托数字化系统实时追踪全球流行风向,新品首单仅试产百件左右,市场反响良好立即补单,表现不佳则即刻停产。
这种“小批量、快反应”的柔性供应链模式,从根本上了解决了传统服装产业库存积压的长期难题。
更值得关注的是,希音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实践。通过采用数码冷转印工艺,2018至2024年间累计节约水资源达113万吨。该企业还推出了系统化的供应商减排计划,致力于在205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
而希音,仅仅是中国企业在欧洲市场突破常规的一个缩影,更强大的还在后面。
比如在汽车制造领域,中国厂商不再简单复制欧洲的内燃机技术,而是直接布局智能电动车赛道。2025年4月数据显示,中国车企在欧洲市场销量同比激增79%,市场份额从2.6%提升至4.6%。
即便在欧洲传统优势的奢侈品行业,中国品牌也在开辟独特的发展路径。
中国高端羽绒服品牌高梵亮相巴黎时装周,选用匈牙利飞天白鹅绒为原料,融合苗绣、云锦等传统工艺,拥有185项技术专利,产品更被南极科考团队选用。
另一个中国高端品牌ICICLE在巴黎设立创意中心,并非简单借鉴Max Mara的设计风格,而是促成中法设计师协同创作,更通过收购法国品牌Carven拓展业务版图。
但是欧洲企业难以察觉这些变革,不过杜尔福确实看到了,他所谓的“认知壁垒”可谓一针见血,他直接讲出了欧洲商业精英们的问题。
这些欧洲商业精英们执着于讨论希音的定价策略,却未能意识到自身创新能力的相对滞后。世界经济论坛研究显示,2015至2022年间,欧洲大型企业的年均投资规模显著低于美国,资本回报率也相差4个百分点。
在14项关键科技领域中,欧洲仅在4个领域保持与中美竞争的实力。
在人工智能赛道,欧洲侧重严格监管,导致资本望而却步,人才持续外流。德国目前进口的AI产品已超过出口规模,形成技术依赖局面。
欧洲资本市场的分散状态更是雪上加霜。27个国家存在295个交易场所,税制与法律体系各异,资金难以有效流向创新领域。
欧洲民众的储蓄率虽高于美国,但这些资金大多未能转化为科技企业的投资动力。
这就导致,中国和欧洲的商业精英一旦同台竞技,如果欧盟不采取一定的保护措施,那么欧洲商业精英们将会一败涂地。
因此欧盟最新决定,自2026年首季度起,取消150欧元以下包裹的关税优惠。这一政策明显指向希音和Temu等中国电商平台。
只是这样的措施虽然简单粗暴,但也很难挽回欧洲商业精英们的颓势,因为希音在法国已拥有2300万用户,接近法国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六成法国民众每年购置新装的预算不超过200欧元,对这些消费者而言,希音的价格优势具有难以抗拒的吸引力。
一位43岁的家政服务人员玛丽在BHV的希音门店外坦言:“大家都说要购买国货,但法国产品价格过高,而我们的收入却未见增长。”
所以欧洲最需要的不是如何打压希音,而是如何采取更好的发展思路,他们完全没有意识到,市场竞争的规则已经改变,而欧洲仍在沿用过去的思维模式。
这恐怕就是欧洲的尴尬了,这个繁荣富强了好几百年的地方,不知道还能不能持续以前的辉煌,或许希音就能给他们撕开一条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