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绒服涨价狂潮:千元门槛成常态,品牌溢价比鹅绒更“厚重”
发布时间:2025-11-20 00:27 浏览量:2
“一件羽绒服半个月涨了500元”“300元买不到真羽绒,700元才刚够门槛”,进入11月冬季消费旺季,羽绒服涨价话题持续霸屏社交平台,相关讨论从电商评论区蔓延至热搜榜单,一场全民参与的“涨价吐槽大会”正在上演。
波司登近七八年持续提价,高梵则直接抛弃中低端产品线,成人款羽绒服已无800元以下款式。原材料市场的近期波动更让涨价话题雪上加霜。据青岛羽绒市场人士透露,90%白鸭绒价格已从低位时的17万元/吨飙升至58万元/吨,鹅绒更是突破98万元/吨,一件成人短款羽绒服的羽绒成本对应的出厂价已逼近千元。消费者的敏感情绪随之发酵,小红书“拒绝品牌溢价”话题浏览量已近5000万次,“到底是买保暖还是买logo”成为核心争议点。
看似突如其来的涨价潮,实则是行业长期转型的必然结果,原材料成本波动只是品牌涨价的“遮羞布”。中国羽绒信息网数据显示,过去半年90%白鹅绒价格多数时间维持在900元/公斤以内,甚至低于去年同期80%白鹅绒的价格,从成本逻辑看,今年羽绒服本应有降价空间。真正驱动价格飙升的,是品牌集体奉行的“高端化金字塔模型”。
羽绒服的核心价值始终是“保暖”,品牌溢价应当建立在品质升级、技术创新的基础上,而非单纯的故事包装。对于品牌而言,与其在定价上追逐“天花板”,不如在绒子含量检测、防风防水工艺等核心指标上打造“护城河”,让消费者感受到“贵有贵的道理”。
对消费者而言,破除涨价焦虑的关键在于回归理性:户外爱好者可聚焦始祖鸟、凯乐石等品牌的经典功能款,追求性价比者可选择波司登等国产品牌的基础保暖款,避免为“极限场景噱头”“设计师联名标签”支付不必要的溢价。当市场能清晰区分“价值溢价”与“泡沫溢价”时,这场涨价狂潮才会真正回归理性,让羽绒服重新成为“温暖的必需品”而非“昂贵的社交符号”。
- 上一篇:鸭绒价格涨至3倍!羽绒服会涨价吗?
- 下一篇:山东5G入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