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产品出海到文化共鸣:高梵“一岁一非遗”全球化破局
发布时间:2025-11-21 01:53 浏览量:3
在全球化语境下,中国品牌如何突破地域与文化边界,实现从“被看到”到“被读懂”的跨越?高梵以「一岁一非遗」的系列实践,给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答案。从2024年苗绣系列登陆巴黎时装周,到2025年云锦系列携手国家级传承人金文,高梵正以非遗为舟,以设计为桨,推动东方美学驶向世界深处。
从“产品输出”到“文化叙事”的战略升维
过去,许多中国品牌的出海停留在“产品输出”阶段:依靠供应链优势制造商品,却难以传递文化价值。高梵的突破在于,将非遗技艺系统性地融入产品研发与品牌叙事,构建起“文化输出”的新范式。
2024年9月,高梵在巴黎时装周发布苗绣系列,首次将传统苗绣工艺与高定工艺结合。龙鳞纹样与西方剪裁的碰撞,让国际时尚界看到了中国非遗的可塑性。而2025年10月推出的云锦系列,更将这一战略深化:携手南京云锦国家级传承人金文,以1600年历史的“寸锦寸金”技艺,重构鹅绒服的审美语言。
这种“一岁一非遗”的节奏,并非简单的产品迭代,而是有计划的文化深耕。借此,高梵既保持了品牌的新鲜感,更形成了持续的文化叙事能力。
高梵巴黎高定系列携手中国非遗苗绣传承人欧东花打造
整合国际资源,重构中国故事表达体系
高梵的文化出海,巧妙运用了全球顶尖时尚资源作为传播媒介,却始终让中国文化担任故事主角。
在云锦系列的打造中,高梵邀请Moncler御用摄影师张家诚掌镜TVC。张家诚以“走马灯”为视觉隐喻,通过光影流转象征云锦技艺的千年传承。这种国际化的视觉语言,没有削弱云锦的文化内核,反而让龙鳞纹样、飞马刺绣等东方意象获得了当代解读空间。
同样值得注意的是,高梵对非遗技艺的现代化转译始终保持着克制与尊重。云锦系列并未简单地将传统纹样复制于服装表面,而是将真丝材质与现代科技面料结合,在保持云锦华丽光泽的同时,确保服装的实用功能。“龙鳞蓄热”技术更是将传统纹样与升温科技融合,实现了审美与功能的统一。这种“用全球资源,讲中国故事”的策略,使高梵的文化输出避免了生硬的说教,而是通过国际时尚界熟悉的语言体系,让非遗文化自然地被理解和接纳。
黑金龙锦金-非遗云锦鹅绒服以梦为马图案
构建文化生态,从“出圈”到“出海”的根基
昙花一现的跨界联名,难以实现真正的文化出海。高梵的深远之处在于,同步构建了非遗保护与创新的生态系统。
2025年2月,高梵与中国民族文化艺术基金会联合设立“非遗技艺传承保护专项基金”,这一举措超越了短期营销价值,着眼于长期文化保护。通过系统性支持非遗工作者,高梵为文化出海提供了可持续的内容源泉。
高梵和中国民族文化艺术基金会共同设立非遗技艺传承保护专项基金
在云锦产品的开发中,高梵与金文大师合作,通过设计创新与材质升级,让云锦从博物馆展品转化为可穿戴的生活美学。这种对文化本源的尊重,使得“寸锦寸金”的技艺精髓得以完整保留。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非遗云锦国家级传承人金文
文化自信:从“被看到”到“被读懂”的关键
纵观高梵的出海路径,可见一条清晰的演进脉络:从登陆莎玛丽丹等顶奢中心“被看到”,到通过巴黎时装周“被认可”,再到如今通过非遗系列“被读懂”。
2024年的苗绣系列让世界看到了中国非遗的视觉冲击力;2025年的云锦系列则进一步阐释了东方美学的哲学内涵。摄影师张家诚在采访中的表述颇具代表性:“通过杨幂的演绎,我希望大家能够感受到匠人们对美的坚持,也能看到古老技艺和当下的连接。”这种连接,正是文化从“被看到”升维至“被读懂”的关键。
高梵对云锦核心技艺运用,也不只是工艺说明,更是向世界传达中国匠人的价值观念——专注、专业与极致追求。这种精神层面的共鸣,超越了单纯的产品功能或视觉美感,构成了文化认同的深层基础。
杨幂首穿高梵黑金龙锦金鹅绒服
以非遗为桥,构建全球化新叙事
从苗绣到云锦,高梵的「一岁一非遗」战略正在构建一种新的全球化范式:不是单向的文化输出,而是通过传统与当代、东方与西方的对话,创造具有普世价值的审美体验。
正如云锦制作中的“通经断纬”,高梵以非遗为经,以当代设计为纬,织就了一张连接过去与未来、中国与世界的文化网络。这份战略背后,是品牌对“持质真之美”的坚持,更是中国文化自信在全球化时代的具体展现。
当千年的云锦织入当代高定工艺,当东方的飞马图案承载着“以梦为马”的期许,高梵证明了中国品牌不仅能够制造优质产品,更能够贡献于全球文化的丰富性与多样性。这条从产品出海到文化出海的路径,或许正为中国品牌的全球化提供着值得借鉴的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