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11奢品消费新动向:年轻人更认“值”,不认“牌”
发布时间:2025-10-30 11:28 浏览量:3
今年双11刚开预售,常逛奢侈品频道的人就发现不对劲:以前一到促销就被抢爆的大logo经典款,今年排队的人少了;反倒是没那么扎眼的小众设计款、国货高端品牌,还有带正品鉴定报告的二手奢品,成了年轻人加购车里的“新宠”。这不是商家故意推新,而是年轻人买奢侈品的想法真变了——不再把“显眼的logo”当目标,更在意“这东西合不合我用、值不值这个价、买得放不放心”。
要搞懂这个变化,得先说说以前年轻人买奢侈品的思路。前几年双11,不少人买奢品是奔着“身份标签”去的:背着印满品牌标的包、戴着大logo的首饰,走出去能让人一眼认出“这是名牌”。那时候大家觉得,奢品的价值就藏在logo里,花大价钱买的是“被看见”的面子。所以一到促销,经典logo款总是最先卖断货,哪怕有些款式并不太实用——比如容量小到装不下手机的迷你包,或者跟日常穿搭不搭的亮片外套,也有人为了“牌子”咬牙买单。
但今年不一样了,年轻人开始把“实用”和“喜欢”放在前面,这背后是消费主权意识的集体觉醒 。最明显的就是小众设计款成了新选择。这些款式大多没有夸张的logo,有的靠独特的剪裁,有的靠特别的材质,比如哑光皮质的托特包、带低调刺绣的外套,看起来不张扬,但细节里透着设计感。年轻人买它们,不是为了让别人认牌子,而是觉得“这个款式我穿着好看”“这个包能装下电脑,上班能用”。有电商平台的数据显示,今年双11预售前一周,“无logo奢侈品”的搜索量比去年涨了近两倍,不少小众设计师品牌的销量甚至超过了传统大牌的经典款。
除了小众款,国货高端品牌也被更多年轻人盯上了。以前提到奢侈品,大家首先想到的是欧美牌子,但现在像Songmont这样的国产轻奢品牌,在天猫双11开售10分钟成交就破千万,成交额直接超过了COACH、MCM等国际箱包品牌。这些国货品牌定价多在千元级,比如植鞣皮电脑包、旅行托特包等实用款式,现货很快被抢空,预售款得等一到一个月。年轻人买这些国货,一是觉得“质感不输国外大牌”,手工缝制的细节和耐用度都很扎实;二是觉得“用着更顺手”,设计更贴合国内人的使用习惯,比如通勤包会专门留出台式电脑的空间。更重要的是,支持国货成了一种新的消费态度,大家不再盲目迷信“进口就是好”,而是更认可“性价比”和“本土设计”。
还有个值得注意的变化,二手奢侈品市场越来越火。以前不少人觉得“买二手没面子”,现在年轻人反而觉得“买二手是懂行”。闲鱼数据显示,2025年“95后”在二手平台的用户占比已经突破45%。双11期间,成色好的二手奢品包、手表搜索量暴涨,很多人专门盯着“99新”“未使用”的二手货下单。这背后一是因为划算,同样的钱能买到更高阶的款式,比如原价两万多的包,二手价能便宜一半;二是因为环保,年轻人觉得“循环使用更可持续”,符合当下的消费理念。不过大家最关心的还是“是不是正品”,这也是今年双11二手奢品消费的一个新亮点——不少平台开始提供“一物一鉴”服务,比如接入中检的鉴定库,每件商品都经过三次交叉鉴定,附带鉴定报告,彻底解决了“怕买到假货”的顾虑 。
年轻人的消费逻辑变了,根源在于三个层面。首先是认知更清醒了,测评文化普及让大家看透了品牌溢价,知道很多千元T恤成本其实只有百元 ,没必要为“虚名”多花钱。而且“新面子标准”在重构,现在“会过日子”比“挥金如土”更体面,精打细算成了新的社交货币。其次是经济更理性了,面对薪资增长慢、生活成本高的压力,年轻人开始主动构筑财务缓冲带,存款余额不断增加,花钱更看重“长期价值”,不想为不实用的东西浪费钱 。最后是需求更明确了,消费从“符号消费”转向“价值锚定”,更愿意为实用功能、情绪价值买单,而不是为品牌logo买单。
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城市年轻人身上,小镇青年也成了奢品消费的新力量。天猫奢品总经理就提到,江西、黑龙江、内蒙这些地方的小城青年,奢侈品消费增速非常快,尤其爱买珠宝类商品,增速已经超过150%。这些消费者同样不盲目追logo,更偏爱经典实用的款式,看重“品质感”和“日常能戴”,比如简约款的黄金首饰、百搭的皮质包包。这说明不管是城市还是小镇,年轻人的消费都在回归本质——追求高品质,但拒绝不必要的溢价。
面对这种变化,奢侈品品牌也在主动调整。国际大牌开始下调配货门槛,不再逼着消费者“买一堆不想要的东西才能拿爆款” ;国货品牌则加速布局线下体验,像高梵、Songmont都入驻了高端商圈,让大家能摸得着、试得到,线上线下联动提升体验。电商平台更是下足了功夫,比如唯品会让中检鉴定师直接入驻仓库,所有奢品入仓前全检,实现“售前鉴真”,从“售后求证”变成“买前放心” ,彻底打消了大家线上买奢品的顾虑。
可能有人会问,“年轻人不追大牌了,是不是消费降级?”其实不是,这更像是“消费升级”的另一种形式——从“追求品牌升级”变成“追求认知升级”。大家不是买不起,而是不想“乱买”,更愿意把钱花在真正需要、真正喜欢的东西上。这种变化是好事,既让消费者花得更明白,也倒逼品牌回归产品本身,剥离虚假溢价,深耕真实价值。
总的来说,今年双11年轻人买奢侈品的“变数”,本质是一场消费观念的“静悄悄的革命”。从追logo到重实用,从迷进口到认国货,从嫌二手到爱循环,这些变化背后是更成熟、更理性的消费观。对年轻人来说,这意味着把钱花在刀刃上,让消费真正服务于生活;对市场来说,这意味着只有真正懂用户、做实事的品牌,才能走得更远。这场变化没有输赢,只是消费回归了它最本真的意义——服务于人的幸福,而非社会的规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