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 11 羽绒服成交额翻倍!新中产为啥偏爱中国高端品牌?

发布时间:2025-10-30 05:13  浏览量:2

10月9日至10月15日,高端羽绒服市场交出了一份炸裂成绩单。京东、天猫平台上,户外 / 运动类羽绒服成交额同比翻倍增长,不少品牌订单量创下新高。其中,中国品牌高梵的表现格外亮眼 —— 靠着明星代言引发的社交热度,全渠道销售额直接突破 1.1 亿。

高梵的风壳、羊毛壳产品

线下场景同样火热。高梵在十大核心城市 CBD 开的精品店,单店单日销售额就能突破双位数万元。北面、凯乐石、波司登这些老牌子也没掉队,从千元级到数千元级的产品都卖得飞快,整个高端羽绒服市场的规模还在不断扩大。

更值得关注的是消费趋势的变化。新中产的消费偏好正在悄然转移:之前追泡泡玛特是为了情感共鸣,后来买老铺黄金是看重传统奢华,现在轮到高梵这类品牌受追捧,背后是 “文化自信” 的消费需求崛起。高端羽绒服不再只是冬天的刚需品,成了消费者表达价值认同的载体,这股新风向正在改写整个行业的玩法。

高端羽绒服市场的竞争早就不是 “一家独大”,现在分成了三股势力,各自走出了完全不同的路径。

户外品牌把 “技术” 当成核心武器,在专业领域站稳了脚跟。凯乐石的 5000GT 系列成了圈内爆款,不仅日常卖得好,二级市场还出现了溢价,主力产品的价格牢牢锁定在 2000-5000 元区间。

迪桑特、北面也跟着发力,推出了不少定价更高的专业单品。它们的底气来自多年的技术积累,比如凯乐石专门为极端环境设计的 8000GT 连体服,能应对高海拔严寒,这让它们在专业户外人群里认可度极高,成了赛道里的黑马。

传统品牌则在转型中找方向,波司登就是典型。一开始它推出 “登峰系列”,想往专业户外领域靠,但户外圈层对它的专业性提出了质疑 —— 毕竟传统羽绒服的基因和专业户外装备的要求不一样。

后来波司登调整策略,转头和顶级时尚设计师合作,重点打造 “都市高端” 产品线,避开和户外品牌的直接竞争,试图在城市通勤场景里找到新市场。

最让人意外的是中国新势力品牌,高梵走出了一条 “协同作战” 的路。它搞了个 “产品 - 文化 - 渠道” 的三位一体战略:产品上整合全球供应链,保证品质;文化上融入非遗元素,让衣服有东方美学的味道;渠道上直接扎进顶流商圈,和国际品牌做邻居。

这套组合拳下来,高梵快速崛起,成了中国品牌高端化的代表,也让市场看到了新的可能性。

以前买羽绒服,大家只看 “暖不暖”,现在的品牌竞争早就升级了。能在市场里站住脚的,都在产品、渠道、消费适配这三个维度下了功夫。

产品端要兼顾 “技术” 和 “文化”。户外品牌靠专业功能筑墙,比如凯乐石的衣服会针对徒步、登山等场景做特殊设计,防风、防水、抗寒性能都经过极端环境测试,满足专业人群的刚需。

高梵则另辟蹊径,一边通过全球供应链整合提升品质,还拿到了 WRCA 世界纪录认证,用权威背书增强技术可信度;另一边搞 “一岁一非遗”,把苏绣、云锦这些东方非遗工艺融入设计,让羽绒服不只是保暖装备,还成了能传递文化的符号,满足消费者的精神需求。

渠道也不再是简单的 “卖货地方”,变成了塑造品牌认知的关键。

高梵选店很讲究,全在一线城市的顶流商圈,店里搞沉浸式体验,让消费者一进门就能感受到高端调性。线上又靠社交裂变扩大影响力,一线上线下配合,品牌认知度涨得飞快。

传统品牌和户外品牌也在优化渠道,线上线下同步发力,但高梵更特别 —— 它和老铺黄金、泡泡玛特一起,把这些原本不在一个赛道的品牌聚在高端商场里,慢慢改写了商场的品牌布局,让渠道本身也成了品牌的加分项。

消费端的需求分化,也逼着品牌做更精准的适配。

资深户外人群比如徒步爱好者,选羽绒服只看功能,觉得好的装备就是户外的安全保障,保暖、耐磨、轻便这些硬指标必须过关。

泛户外人群就不一样了,平时要通勤,周末偶尔去露营、爬山,所以要求 “一衣多用”,既能满足日常穿搭,又能应对轻度户外场景。

他们还很看重品牌文化和设计 —— 衣服的颜色、版型好不好看,品牌有没有传递出自己认同的价值观,这些都成了下单的关键,也让品牌开始在细分场景里做更深的挖掘。

高端羽绒服市场的变革,最让人惊喜的是中国品牌的突破。以高梵为代表的品牌,已经不是靠 “低价走量” 出海,而是靠 “产品力 + 文化力 + 渠道力” 的组合,让海外消费者认可中国品牌的高端价值,实现了从 “规模出海” 到 “心智出海” 的跨越。

这套模式不仅重新定义了 “中国制造”,还为其他中国消费品的高端化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未来中国品牌在全球高端市场的分量肯定会越来越重。

但行业也藏着隐忧。现在不少户外品牌的增长,靠的是户外运动热潮的红利 —— 这两年露营、徒步火了,带动了户外羽绒服的销量。

可如果哪一天这股热潮退了,这些依赖场景红利的品牌该怎么办?用户会不会流失?核心竞争力能不能保住?这些都是需要提前想清楚的问题。整个行业不能只靠 “风口” 吃饭,得从 “依赖场景” 转向 “沉淀价值”,要么持续搞技术迭代,要么深耕文化,这样才能建立长期的竞争壁垒。

这次高端羽绒服市场的变化,给所有中国制造业提了个醒:品牌要高端化,光靠品质好不够,得有极致的产品力做基础,用文化打造差异化优势,再通过渠道让消费者真正感知到品牌价值。

这个逻辑不只是适用于服装行业,从家电到家居,从美妆到数码,所有想走高端路线的中国品牌,都能从中找到启发。接下来,就看谁能把这套逻辑落地得更扎实,真正在全球市场站稳脚跟。